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今日看点:没有一个大规模的技术工人群体,要建立合格的制造业是不可能的

2023-05-04 20:20:03 来源:观察网


(资料图片)

更重要的因素,,,这就是语文。

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部分,近代中国从清末起,经历了一场汉语文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运动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白话文运动、汉字简化运动和汉文拼音化运动,其中拼音化运动又和普通话密不可分,可以视为普通话的书面载体。这三个运动的成果,即现代白话文、标准简化汉字和普通话/汉语拼音,共同组成了现代汉语文。可以说,近代汉语文改革所取得的这个成果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在近代汉语文改革之前,汉语的书面语是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的少数知识精英,和绝大部分目不识丁的群众,这两个阶层是分开的,精神上是隔离的。知识精英和群众分裂的结果,就是面对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知识精英无法联系群众,群众只能以义和团的形式自发斗争。

近代汉语文改革使得大规模的扫盲成为可能,而扫盲的最大意义,就是打破了精英和群众之间的藩篱,让知识精英的各种思想能够传递到群众那里,使这两个群体成为了一个整体。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大规模发动群众的可能。新中国的建立,就是大规模发动群众的成果。

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现代汉语文在近代中国所起到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动员发动革命。新中国成立之后,以1950年1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为代表的国家翻译机构以举国之力,大规模、成体系的翻译以苏联为主的国外大学教材和学术资料,并编写中外对照科技词典,由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学术汉语表述体系。

这套表述体系的成功构建,使得中国可以用本土语言大规模的培养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这其中,作为基层生产业务骨干的技术工人与工程师同等重要。根据人社部2020年公布的数据,中国的技术工人超过2亿人,其中高级技工超过5000万。

相比之下,印度就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语文改革运动,他们的本土语文一直停留在文言文时代,他们的高等教育采用的是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这使得印度没有建立本土化的现代学术表述体系。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可以培养工程师,但大规模的规范化培养技术工人却是不可能的。

没有一个大规模的技术工人群体,要建立合格的制造业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印度工业中看到的很多奇葩现象,其实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因——他们的工人群体,其实一直停留在手工业时代,和说英语的工程师群体是两张皮。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无法大规模培养技术工人的情况下,我认为印度没有大规模发展制造业,并进而威胁到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的可能性。

----镭射A

标签: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