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梁山县韩垓油坊小学 王申宽
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经历过各式各样的课堂,也教过各式各样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小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包括:上课前整理好学习用品,课堂上学会倾听和思考,学会合作(既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等内容。上课伊始,老师要引导学生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把它们放在课桌上合适的位置,这一点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尤为重要。例如:老师说:“把你们的数学书放在课桌的左边,把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放在课本和练习本的中间,把文具盒放在课桌的上边,把橡皮放在文具盒的右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能把自己的学习用品有序摆放,也熟悉了上、下、左、右等方位。再比如:讲授《认识钟表》这一单元时,笔者拿出了钟表模型。一年级的学生一定会对这个模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我就在课前留出几分钟,让学生们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对模型有了一定的了解,上课时才能认真听课,提高学习效率。
抓好数学课堂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必须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当某个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老师要求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认真思考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做。比如:笔者在讲三年级口算题卡“三年级共有985名同学,已经体检的有627名同学,已经体检的比没有体检的多多少名同学?”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算出答案,可当我问为什么这样做,或让学生说一下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时,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不出来。经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们才能说出解题思路。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解答应用题的依据,这样的做法一开始可能会浪费时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们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就会增强,解题思路会更加清晰,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另一个习惯就是要学会合作。合作既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例如:笔者在讲授《吨的认识》这节课时,意识到吨是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设计了学生之间抱一抱,师生之间抱一抱的环节。先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体重,学生回答是40千克,老师再说出自己的体重是80千克,找班内比40千克重且能抱起40千克同学的学生,然后再让这名学生试着抱一抱老师,学生试过后回答:“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抱不起来老师。”老师继续问:“10个老师这样的体重是多少?”学生回答:“800千克。”“再加上3个老师这样的体重是多少?”学生答:“1040千克。”老师这时告诉学生:“规定重1000千克的物体就是一吨。”师生抱一抱的合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1吨大约有多重,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合作中,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比如:讲授《角的度量》这节课时,教师出示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让学生自学完课本后,出示画好的角,再让同桌合作度量一个角的度数。当教师发现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再参与其中,指导他们正确使用量角器,准确量出角的度数。在全班的展示汇报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困生展示量角的方法,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信心。
养成好的数学课堂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体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点滴之中。小学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落实好课堂教学常规,并且将好的课堂习惯传承下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标签: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