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 >

学琴师襄

2023-09-01 10:41:25 来源:掌上济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宋志轩

《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的第十五幅是《学琴师襄》。在图中,师襄抚琴坐于庭中,孔子坐于师襄对面虚心请教,在二人周围,或有弟子站立听讲,或有弟子烧火温酒,或有弟子摆弄琴弦。师襄是鲁国著名的乐官,古代乐官一般叫师,后来担当这一职务的人就以师为己姓,冠于名前,如师襄,又称师襄子,加子表示尊重,师襄擅击磬,也称击磬襄。

孔子年轻时曾经向师襄学过琴。孔子学琴,和平常人并不一样。他向师襄学琴,十天没有进展。师襄说:“可以学新的了。”但孔子却说:“我已经学得了这首曲子本身,但我却没有学得它的弹奏方法。”过了几天,师襄说:“你已经学会了它的弹奏方法,现在应该可以学习新的了吧。”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又过了几天,师襄以为孔子对于这首曲子的理解应该够深了,便再次向孔子说:“应该学习新的了。”但孔子却认为,仅仅领悟曲子的意境还不行,应当在曲子中理解作曲者的为人。又过了几天,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他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对师襄说:“我知道曲作者是谁了。那人皮肤黝黑,身材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是一个统御四方的王者。如果不是文王,谁又能写出这样的曲子呢?”师襄听完,大惊失色,向孔子拜了两拜,说:“这首曲子确实叫《文王操》。”

音乐确实拥有直击心灵的力量,能够传递作曲者的神态与心境。孔子对于礼乐教化十分重视,《礼记·经解》言:“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在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旧贵族成为诸侯后,总需要一些东西来巩固自身的统治。但当时普遍认可的周礼早已破坏殆尽,遍观各国,仅存完整周礼的只有鲁国了。于是各个诸侯国纷纷派使者进行学习,以至于韩宣子这样赞叹道:“周礼尽在鲁矣。”

因周公功勋卓著,周公长子伯禽就封的鲁国不仅受赐丰厚,而且还有不少特权。《礼记·明堂位》记载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鲁国建国之地殷商势力极重,伯禽要把鲁国建成周王朝的东方据点,因此,他们代表周王室担负着传播周文化的使命,极力推行周朝礼乐。另外,鲁国适宜农桑,在这个社会中,礼乐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得不同阶级的人和谐相处。

在鲁国,周礼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卿士,无不循礼而行。不论是“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如君位传承、祭天礼祖、对外战争、朝聘会盟,以及燕享、乡射等无不依礼,否则就会遭到指责,甚至被视为“不祥”的举动。周礼由周王室制订,而在具体实施时,各诸侯国一般是各取其需,因地制宜,唯有鲁国始终不忘“法则周公”,祖述先王之训。因此,唯有在周礼保存如此完好的鲁国,才能诞生出像孔子这样的人物。“儒”的本意是指执行周礼的仪官,而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儒”。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忧心忡忡的孔子以传承周礼为己任,借各诸侯国皆来学习周礼的契机,广收学生,希望周礼能够传承、一个有序的社会秩序能够建设起来。

从《学琴师襄》中可以看到孔子对于礼乐教化的认可。首先,孔子推崇以“礼”化人,他认为“礼”是立人之本,“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依据。他提倡对“礼”进行推广,使社会民众积极“学礼”“知礼”“好礼”“爱礼”。而对于学习的内容和具体的方式,他认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即在礼制的约束下对“文”进行学习。这种学习还包括向贤德之人的学习,就如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不断地学习中达到“有礼”“为礼”“复礼”的目的。孔子一生勤奋好学,对知识孜孜以求,他不仅教育弟子们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也教育弟子们为人处事之道、为官从政之法。孔子虽然重视知识教育的学习,更重视“礼”的躬行实践。《论语·乡党》中生动描述孔子身体力行:“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这也表现出孔子深厚的“礼”的修养,他对待生活细致入微,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衣着容貌要符合“礼”,待人接物要符合礼仪。在家要做到孝悌,对人“温、良、恭、俭、让”,言行都需要克己复礼、修德养性,克制自己过分的行为和欲望,自我反省,不断改过,以“礼”为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无论是孔子劝导我们“学礼”“尊礼”“行礼”,还是自己亲身躬行各种礼,都为我们昭示了以“礼”化人的儒家追求。

其次,孔子还认为应该以“乐”育人。“乐”是提升人类心灵、涵养道德情操的高尚艺术,艺术与心灵相通,我们可以从“乐”这一高尚的艺术中汲取生命的涵养,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得以升华。“乐与政通”,“乐”同时也是凝聚人心、移风易俗的教化工具。孔子在论及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把礼乐作为教育的一种必要内容。他认为通过音乐的审美可以提高修身养德的境界,可以完善人格。“子与人歌而善,必事反之,而后和之”,可见孔子经常与弟子们一起习乐,以“乐”来表达他对弟子们行为处事的看法。孔子推崇“古乐”“德音”,他认为音乐不仅要有形式之美,更要内容健康,尽善尽美。《论语·子罕》中有这样的记载:“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反对民间的郑卫之音,认为“郑声淫”,有伤风化。他认为好的音乐可以反映出个人的情操,感化人的品德,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礼乐”对于社会整体的稳定,社会风俗的重建都有着重要作用。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他迫切需要一种手段来复现原本和谐的社会环境,而礼乐就是这样重要的手段。

标签: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