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府学文庙成了网红打卡地。这座有着“大隐隐于市”风范的济南市域范围内最大的单体古建筑,被网友戏称为济南版“小故宫”。作为济南及山东地区古代重要的祭孔、教学、科举考试场所以及文化、教育的中心,它曾被誉为“齐鲁文衡”“海岱文枢”。这座深藏在老城闹市的建筑,成为济南文化的一处“古老的新秀”。
【资料图】
与济南府学文庙同时扎根在齐鲁大地上的文庙,还有很多,如平阴、巨野的文庙。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积淀深厚,文庙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建筑之精美,是其他省份远远不能比拟的。目前儒家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地方文献中的文庙资料并未足够重视,尤其对儒家发源地山东的地方志中大量文庙资料缺少整理研究。
针对这一情况,山东省方志馆充分利用馆藏民国以前的旧志文献,与山东师范大学地方志研究中心合作,参考山东省现存的旧志(含影印版)600余部,以州府县志为主进行系统梳理汇编,选取山东境内110家单体文庙,以庙制、庙祀、碑记为纲,分别对建置、学校、祀庙、祀典、政事、金石、奎文、艺文、礼俗、图考等相关文庙的记述内容进行整理汇编,出版了《山东地方志中的文庙》三卷本,呈现了儒家文化传播的生动场景。
通读《山东地方志中的文庙》,其中篇幅最大的便是修缮文庙的碑文,其中跃动着地方官员、富家大族、普通乡民的身影。从祭祀孔子的三间房屋到遍布全国的文庙建筑群,文庙历经两千余年发展而不衰。从创到修,从修到用,从固态到动态,文庙在时序变迁中,总能保持儒风长存的状态。这是我们文化行进的密码,值得仔细探究。
文庙兴起的脉络中,有两根主线缠绕在一起,一是官方的重视,二是民间的信服。以曲阜阙里孔庙为例,其原初形态,本为孔子逝后,子孙后代因宅立庙,祗奉先祖之所。随着历代不断加恩彰显,孔庙规制和祭孔祀典逐渐完备,历史上曾有数位帝王临谒阙里,遣官祭孔亦成常态,使得阙里孔庙超越了作为家庙的单一功能,而兼具官、私两重意义。由此便不难理解,阙里祭孔的仪式也非其他地方可比。尤其是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路过阙里孔庙,祭祀孔子,作为帝王亲自祭孔之始,拉开了孔庙从家庙向国庙转变的序幕。
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治国理政的文化轴心。此后,“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到某地为官,上任前谒拜孔子,成为后世官场的礼仪规则。各朝各代,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正统,其中的祭孔仪式成为官方重视的活动,带动了各地文庙发展繁荣。
与现代建筑追求独特与个性不同,文庙承载着儒家深厚文化,每个单体建筑物名称和构成都有典可据。绝大多数文庙都由泮池、万仞宫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群组成,扣榫式结构使之兼顾牢固与雄伟之势。从目前尚存的文庙建筑体系中,人们更可以窥见儒学的精髓所在。如济南府学文庙的“中规亭”“中矩亭”出自《礼记》“方者中矩,圆者中规”,又切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教化之义;“万仞宫墙”语出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以此命名庙内中轴线上第一座墙壁,供后世景仰孔子高尚的德行。
大成殿、明伦堂等名称,同样带有鲜明的儒学烙印。除了每个建筑的命名,作为建筑群落的文庙在布局方面也有玄妙之处。建筑组群方正、中庸,围绕中轴线上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对称布局,殿内又尊孔子于大殿中央,与孔子所享帝王规制相呼应。
当然,文庙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除了官方倡导外,民间的文化认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公共空间比任何地方都重要。读书人一旦进入文庙,就自动获得了一种生活,成为儒家的一分子。人和人之间的日常交流,则是通过集市,通过茶馆。这种交流,不仅是自我展示,还有存在感的获得。省方志馆副编审张富华介绍:“文庙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基层信仰,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是地方文化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儒学在传播过程中,实际上倡导的是“富而后教”的思路,无论是对一个地方还是一个家族,都符合政治经济学的一般逻辑。《论语》中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夫子的这一思路,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得到印证。山东地方文庙的发展几经波折,遇战乱动荡之年,疏于保护的文庙或荒废,或毁于一旦。不过,纵使文庙的建筑主体历经创伤,在历朝历代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重修之后又能获得新生。
各地文庙的命运起起伏伏,儒学的正统地位则古今一辙。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四起,《文献通考·学校考》记载:“盖衰乱之后,荒陋之邦,往往庠序颓圮,教养废弛,而文庙独存。”动乱之中,用于祭孔的文庙独存,可见当时社会对于儒学的重视。
元朝建立之后,文庙建设成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元世祖、成宗曾多次派遣官员祭祀孔子,修建庙宇。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元政府对代表中原文化的文庙表达了高度的文化认同,阙里孔庙由此大盛。
到了清朝末年,全国有一千七百多所文庙,结合当时行政区划的数量计算,平均每个县至少有一所文庙,遍布各地的文庙,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与推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遗憾的是,多数文庙没能留存至今。当前,全国遗存文庙500余座,其中保存完好者不超过百座。经历过大拆大建的文庙少了砖瓦之间的沧桑韵味,吸引力被大幅削弱,只有通过活化利用,推陈出新,文庙在当代才能觅得立身之地。
曲阜孔庙、济南府学文庙等声名远播,借助文旅事业的发展成为当代儒家文化薪火相传的基地,但这远远不够——大多数人对文庙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大众而言,文庙更像一处景点,而非一个饱含岁月积淀的文化符号。
复兴文庙,有其现实意义。孔子作为国际公认的四大圣人之一,创造的儒家文化已经超越了时空界限,成为流行于世界的精神给养。当代祭孔作为一项标志性礼仪,是全世界儒学爱好者交流的桥梁,也是助推儒学绵延不断传承发展的纽带,文庙便成了横向与纵向文化交流的中枢。
如今,各类思潮冲击着个体的行为准则,回归儒家思想,方能为个体的发展寻得一片纯净天地;社会治理挑战频出,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儒家思想也为解决各类冲突提供了思想指南。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承载体,复兴文庙能够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树立信心,明确方向。
作为文庙的发源地,山东在破解儒风长存的密码时,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在文庙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得天独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两创’是我们的重要职责。文庙作为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和符号,我们充分发挥职能和资料优势,开展专题研究,填补儒学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空白;同时创新传播利用形式,做好古籍、文庙资料等的普及。”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史志研究院)院长赵国卿说。(记者 王臻儒 报道)
标签: 儒家思想 传统文化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