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 >

新春走基层丨感染高峰过后的急诊室一夜

2023-01-18 13:23:22 来源:大众网

记者:张珈玮 张稳


【资料图】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稳 张珈玮 济南报道

“xxx患者家属,请到抢救室来一趟。”1月11日晚上7点,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急诊抢救室见到了已经连续工作了三个多小时的护师张志迪。

来不及说上两句话,张志迪甚至都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伴随着急救车短促的鸣笛声,一名患者被推进了急诊抢救室,张志迪马上又投入了工作之中。

1月11日晚上8点左右的急诊抢救室

晚上7点的急诊抢救室,还有近30名患者,不过每名患者都有床位。这一波疫情下,老人是最需要关注的群体,急诊抢救室里放眼望去,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疫情下的急诊科,人人都在与时间“赛跑”。医护人员一路小跑着,忙着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电除颤,虽然忙碌,但急诊抢救室还算井然有序,并不拥挤。

几乎每隔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总会有急救员送来新的病人,医护人员一刻也不敢停歇,总是救治完这个病人就会有下一个病人需要救治。

张志迪的脚步太快了,记者跟着跟着就跟丢了。人手紧张、资源紧张,他必须争分夺秒,四五个小时下来,没有顾得上喝一口水。

1月11日晚上8点多,急诊抢救室忙碌的医务工作者

晚上8点,在山东省立医院急诊分诊台,此时仍有七八名患者或是患者家属在排队挂号。三名值班护士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两人负责挂号,一人负责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在急诊注射室里,有几十位患者正在输液,但并不算拥挤,还有一些空余座位。

主管护师吴来具告诉记者,在半个月之前的2022年12月份,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前段时间,输液的病人不仅挤满了急诊注射室的过道,甚至都排到了急诊大厅里。现在这两天没有这么多人了,基本上都能有位置坐下。”

1月11日晚上8点左右,在分诊台排队的患者和家属

今年36岁的吴来具,在急诊工作了15年的时间,现在是山东省立医院急诊的一名主管护师。急诊,是冲在救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最前线”,而急诊分诊台,就是急诊的最前沿。在分诊台工作的吴来具,亲身经历了这一个多月以来的变化。

2022年12月份,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的到来,医院门急诊量骤增,医院一楼分诊台、急诊内科诊室、抢救室、走廊两侧,到处都是等待就诊的病人,现场咳嗽声、呻吟声此起彼伏。“前段时间过来挂急诊的患者特别多,每天基本有六七百人,急诊门诊的挂号量比之前要翻了一倍还要多。每个时间段的患者都特别多,基本上以老年人为主,大部分都是新冠病毒感染或者是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并发症。”

“最忙的时候,坐在分诊台一天都动不了地方,不喝水也不上厕所,甚至连头都抬不了。”不过,最近几天,吴来具明显感受到了和之前截然不同的情况。“从前两天开始,每天来的患者开始下降到了三四百人,基本上恢复到了2022年12月份之前的状态。”

同时,吴来具告诉记者,现在过来挂急诊的患者和患者家属,也没有之前那么害怕和恐慌了。“虽然病魔无情,虽然前期经历了的磨难和确诊的高峰,但是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慢慢转好。你看现在,患者明显减少了,症状也明显减轻了,重症患者也少了,明显感受到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1月11日晚上9点多,张志迪在急诊抢救室查看患者情况

晚上9点半,张志迪开始交接班,他今天的工作即将告一段落。按照之前的约定,他将在下班后的间隙接受记者采访,但是交接班时,急诊抢救室又来了一位病人,张志迪推迟了下班时间,继续忙碌起来。

再见到张志迪时,已经是将近一个小时之后了。其实,他早已适应了这样的工作状态,感染高峰期,延时3-5个小时才能下班都是正常的现象。

“今天我下班的时候,急诊抢救室还滞留了二十来人,现在一天差不多得收治四五十人。”张志迪说,最近三四天,他也明显感觉到患者数量有了下降的趋势,不管是门诊挂号量,还是急诊抢救室的病人。“现在病人来了急诊抢救室之后,基本上都能安排上床位,一些设备的需求量,比如呼吸机也比高峰时少了一些。”

张志迪告诉记者,急诊抢救室的固定床位是18张,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的到来,床位加到了40多张。“抢救室的病人80%以上都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大部分都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那段时间,每天转住院的患者就得有四五十人,同时滞留的患者也得有四十多人。”

1月11日晚上10点多,在注射室输液的患者

“病例总数增加、患者年龄增加、危重数比例增加,急诊室就和打仗一样。”这是张志迪和同事们前段时间最直观的感受。

医院所有科室都在尽力帮急诊周转病人,以全院之力来支持急诊的运转,但总是不断有救护车送病人过来。“我们只能想办法增加床位,尽量给患者提供救治环境。当时就算是门口也得放好几个床位,真的是连塞下一张床的地方都没有,我们恨不得能有上下铺床。”

医护人员大面积倒下,但是病人数量却一直在持续上升。看到病人一个接一个进来,张志迪直言,真的会有要崩溃的感觉,压力非常大。“我们作为医护人员,面对病人,只能尽量提供救治环境,咱能救治一个病人,就救治一个病人。只要来我们这的,我们都是尽量地给找床位,找医生救治。”

至于究竟忙到什么程度,张志迪告诉记者,“救护车基本上不断,有时一次就推进来四五个病人,需要同时救治。忙到根本停不下来,没有休息的时间,没有吃饭的时间,甚至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张志迪说,虽然现在每天还会有很多的确诊病人,但是能够看到每天确诊的病人正在逐渐减少,这是让他最开心的事。“现在慢慢有了下降趋势,我们这里面的病人比之前稍微少一点,基本上来的病人我们都能及时安排上床位,不像之前高峰的时候,救护车都在抢救室门口排队,因为里边真是已经塞满了床位,实在没有办法再往里边放了。”

1月11日晚上11点半的急诊抢救室

作为急诊抢救室的医务人员,张志迪最大的愿望是,进抢救室的病人越少越好。“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健康康的,能不得病咱就不得病,能不阳就不阳,能晚阳就晚阳。”

张志迪告诉记者,这一个多月的经历,尤其是经历了第一波感染高峰期,让他和同事们更有信心去应对未来可能会遇到的任何困难。

张志迪下班后,接替他工作的是卢东梅。她要从晚上九点半工作到第二天早上八点,过去八年时间她一直都在急诊工作。

1月12日0点,在急诊抢救室工作的卢东梅

晚上12点,急诊抢救室的病人大部分都已经沉沉睡去,卢东梅这才有了短暂的时间可以简单梳理总结一下这一天的工作。“现在抢救室滞留病人大概有30人,较之前确实有所减少。我从接班到现在,3个小时的时间,进了6名患者。”

“高峰时期真的是忙到‘起飞’,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这是卢东梅对前段时间最直观的感受。如今,救护车的数量有所减少,进抢救室的病人也有所减少。“(看到这种情况)肯定非常高兴,终于看到希望了,感觉这场战役马上看到曙光了,春天快来了。”

1月12日0点的注射室

凌晨1点,急救车短促的鸣笛声传来,一名外地的患者被推进了急诊抢救室。这是最近几天最常发生的情况,卢东梅和同事们又投入了忙碌的工作中。

此时的急诊分诊台,早已没有了排队的人群。

1月12日凌晨1时许,一辆外地牌照的救护车来到山东省立医院

吴来具告诉记者,最近这两天,上大夜班的时候,分诊台基本上一个人就能忙活得过来。“现在明显的感受就是患者变少了,大厅也变安静了。半个多月前,现在这个点,大概还得上百人过来挂急诊。现在也就有四五个人,你看现在我都有时间和你们说话了。”吴来具在急诊工作十来年,从来没有见过晚上一两点还同时有这么多人过来挂急诊的情况。“绵长的队伍,几乎找不到下脚的地方。”

吴来具告诉记者,他接班三个半小时的时间,急诊共收治了60个患者。1月11日一整天时间共收治了362名患者,比高峰期少了一半,1月10日收治了450人,每天都在减少。“其实我们正常状态下也就是三百多人,现在和高峰之前基本上达到了持平的状态。”

1月12日凌晨1点,在分诊台工作的吴来具

如今,不仅患者的数量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症状也明显减轻了。

“之前每天需要进急诊抢救室的患者大概有一百来人,昨天有86人,转住院76人,重症的少一些了。现在救护车来的频率也少了很多,一晚上也就十来辆,基本上都是外地的。”山东省立医院还承担着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屏障,要接收下级医疗机构转诊来的高风险患者。

“我们都很高兴看到这种情况,患者不用再受这么多苦了。说得自私一点,我们的工作量也小了,也有更多的时间能休息一下。”作为一个在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吴来具最大的愿望就是,“但愿世上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

1月12日凌晨1点的分诊台

凌晨2点,急诊室仍旧灯火通明,虽然依然忙碌,但却不像前段时间那样拥挤和不可开交。漫长寒冷的冬夜还在继续,但春天的第一缕阳光已经在路上,他们相信齐心坚守,终将冲破寒冬,春暖花开……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