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挑战下,传统商超路在何方
2023-04-10大众日报 02版
□ 杨烨莹
(相关资料图)
当会员仓储超市和新零售企业在一二线城市爆发式开店时,传统商超的日子并不好过。据统计,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遭遇上市12年以来的首次亏损,营收同比下滑;银座集团2022年营收下滑,同比转亏;永辉超市财报显示,2022年预亏27亿元,近三年闭店近400家;沃尔玛,2021年至今在国内也关了超过45家店。同时,货架空置、撤店传闻等一次次将这些传统商超推上风口浪尖。
作为曾经陪伴人们生活的重要场域,商超界这场“危机”能否化解?
“超市”这个概念进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不过40年左右的时间。如今,曾经人声鼎沸的“大卖场时代”似乎在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与租约到期有关,以20至25年期限为租约的实体商超居多,2020年之后面临租约到期,客观上增加了商超闭店的可能性。二是在电商行业崛起和百姓消费习惯改变的双重夹击下,传统商超客流量减少的压力剧增,增加了闭店的可能。
传统商超的尽头只能是关门吗?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近2个月内去过传统商超的受访者人数总计超过76%,地理位置便利、商品种类丰富、拥有“烟火气”等特点都是吸引顾客常去消费的原因。当“买买买”的途径日渐丰富,“逛超市”愈加与情感交流、放松休闲等评价联系在一起,具有“情感纽带”价值成为传统超市如今独特的优势。
与走情感路线的传统商超不同,会员仓储超市和新零售企业凭借更为周到的服务和充满惊喜感的差异化商品在线下消费模式中脱颖而出。无论是以付费会员制设置准入门槛的山姆,还是提供堂食和配送的盒马,新颖的形式背后都有几款畅销的独家商品,这些差异化的商品才是其核心竞争力。如今,年轻人更追求个性化、品质化的商品,传统商超在转型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调整原有供应链,重塑品牌竞争力。
性价比与电商持平,体验感被新零售企业反超,转型中的传统商超路在何方?或许深耕一方的胖东来可以给予些许启发,即零售业本土化程度很重要。除了提升商品力,避免千篇一律的货架摆设和一成不变的商品目录,会让消费者感受到更多乐趣。
我国拥有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著,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4万亿元。今年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消费市场呈现稳步发展态势。2023年作为“消费提振年”,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强化,其中,线下消费市场被寄予厚望。曾经,传统商超在满足消费者日常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数字化、智能化趋势的出现,不应成为逼退传统商超的武器,更应该是传统商超寻求机遇、转变思维模式的契机。
电商崛起,多元业态出现,外部需求变化,给依靠规模经济盈利的传统商超带来不可避免的“阵痛期”。“买”与“逛”如何达到平衡,是转型中的大型商超需要思考的问题。无论如何,“逛”超市的需求仍在,实体商场便会继续存在。
标签: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