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 >

天天日报丨诸葛亮的经济账

2023-05-17 12:22:24 来源:掌上济宁

游戏中的诸葛亮形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宋延坤

诸葛亮成为蜀汉实际上的掌权人后,并没有急着发动北伐,他在蜀汉内采取“闭关息民”“休士劝农”的措施,促进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诸葛亮的《隆中对》里为什么会有“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样一句话?这和都江堰有着直接关系。

很多朋友都知道坐落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之上的都江堰,这座拥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自秦朝以来,一直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都之所以被称为“天府之国”,就是因为都江堰的存在。哪怕到了现在,都江堰仍然承担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任务。除此外,还担负着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有一句话说得非常中肯——都江堰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自中国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建设好都江堰后,为了方便对都江堰的管理,就在郡府里设置了一个名为“都水”的部门。秦朝灭亡以后,两汉朝廷对都江堰也非常重视,就连昏聩无能的汉灵帝,都专门设置了“都水椽”和“都水长”这两个职务,专门负责都江堰的维护。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又是怎样对待都江堰的?他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设置堰官。和秦汉时期的官员设置相比,诸葛亮对都江堰的重视程度更高一些,因为堰官这个职务更像是武将而不是文臣,因为堰官手中掌握着1200名的士兵,常年驻扎在都江堰负责对各项设施的修缮。1200人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因为当时军队里的校尉,手中所拥有的将士数量不过才800人而已。从人数配备上来看,都江堰俨然成为了一处军事要塞。

诸葛亮在都江堰驻军,仅仅是为了方便都江堰的修缮工作吗?并没有这么简单。都江堰周边地区有大量的羌人和僚人,这些势力向来不听号令,严重威胁到了都江堰的安全,因此,堰官手中掌握的1200名将士不仅仅是修缮都江堰的“工兵”,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作战任务。有资料显示,在诸葛亮的安排下,马超曾承担过守护都江堰的任务。如今都江堰市的城西,至今还有一处名为“马超坪”的空地,据称是马超当年屯兵的地方。不过,笔者在这里也需要说明,《三国志》等高含金量的史料中,并没有马超和都江堰相关的记载。而且,马超长期镇守蜀汉北大门,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兵马,诸葛亮不会轻易让这样一位重要将领带兵深入益州腹地。

其二,明确管理制度。都江堰是怎么建造的?简而言之,都江堰的堰体是由一只只塞满石头的三角形竹笼子堆积而成。这样的施工方式虽然成本相对较低,但其可靠性不是很强,加之岷江水流湍急,河道经常会出现淤积的情况。要想让都江堰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必须要确保其运行的稳定,因此,诸葛亮专门颁布了维护都江堰的政令,将都江堰的维护工作纳入到制度化管理的层面,除了对修缮的具体日期有明确规定外,对掏挖、清淤深度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甚至还专门制作了用于清淤的石标尺。有资料指出,诸葛亮当年做出来的石标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所替代。

当然,诸葛亮可不仅仅重视一个都江堰。在广袤的成都平原上,诸葛亮兴建了大量的各类灌溉设施,同时,又筑造了大量堤坝以防范水灾。此外,诸葛亮还对山河堰等旧时的重要水利工程进行了修缮。也正是因为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景象得到了延续,蜀汉地区呈现出了“百姓布野,余粮栖庙”的繁荣场面,后世人在兴修水利、防治水患工作时有了更多经验参考,而诸葛亮在益州百姓心中的威望也是越来越高。

盐铁蜀锦,壮大蜀汉财政实力

盐和铁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也是产生巨额财富的资源,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盐铁生产经营的控制,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甚至还得到了一个“盐铁专卖鼻祖”的绰号。益州地盘小、开支大,诸葛亮如果只把精力放在农业生产上,无法让财政收入满足实际需求。巴蜀之地盛产盐铁,煮盐冶铁的历史悠久,因为盐铁的生产需求,天然气还得到了大范围的开发使用。因此,诸葛亮很快就盯上了盐铁的生产经营,并推出了盐铁专营制。

因为战乱的原因,益州的盐铁业受到了很大打击,诸葛亮推出盐铁专业制后,不光是保留了刘备设置的司盐校尉,还设置了一个名为“司金中郎将”的职务,主管益州全境的冶铁工作。随着盐铁专营制度的深入执行,益州的盐铁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两个行业到底兴旺到了什么程度?《三国志》中的“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这样一句话,或许就是最好的评价。看到这里,相信诸位发现了一个细节,不论是司盐校尉还是司金中郎将,都是武官而不是文臣,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对盐铁业的重视程度,几乎和在都江堰设置堰官的做法一模一样,都是拿出了足够强硬的手腕。

此外,诸葛亮推出盐铁专营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原因,那就是加大对益州本土豪族的控制。自盐铁专营政策在汉武帝时期瓦解之后,盐铁业渐渐被益州本土豪族掌握,这些人本来就不怎么服从朝廷的管理,如果他们继续掌控盐铁业,必将成为蜀汉的心腹大患。因此,要想控制好这些本土豪族,诸葛亮必须得尽快从对方手中夺走对盐铁业的垄断权。

除了盐铁专营,诸葛亮还非常重视蜀锦业的发展,为什么蜀锦这种春秋时期就出现的丝织品又被称为“诸葛锦”,就是因为诸葛亮在蜀锦业的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让其成为了蜀汉仅次于盐铁业的支柱产业。为了营造出浓厚的社会氛围,他甚至专门种了800棵桑树。此外,诸葛亮还把织锦的工匠集中到了成都,设置了锦官,安排重兵保护织锦工作,这也是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的原因。顺便也说一下,当时的蜀锦不再是普通的丝织品,因为除了被蜀汉出口至曹魏、孙吴换取“外汇”以外,还被融入进了货币的属性,其流通效果比货币更强,就连蜀汉将士们的工资经常都用蜀锦结算。

耕战结合,非常重视屯田工作

我们在之前的栏目中多次说过,曹操、孙权都非常重视屯田工作,而刘备在这个方面的工作上却几乎毫无作为。曹魏和孙吴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两个集团统治者对屯田工作的重视,诸葛亮自然是非常清楚,因此,他执掌蜀汉大权以后,在这个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上向曹魏发动了进攻,拉开了北伐中原的序幕,但很多人并没有注意的是,诸葛亮在开战一年前就抵达了汉中。那么,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又都做了什么工作呢?在写给哥哥诸葛瑾的书信中,有“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这样一句话,这也就是说,在战争正式开打前,赵云和邓芝这两位重要将领被安排了屯田的任务,虽然没有史料记载这次屯田的规模,可考虑到汉中地区“财富土沃”利于农业生产的条件,赵云和邓芝在蜀汉集团内部拥有较高的地位,他俩屯田的规模恐怕不会太小。除此之外,在另外几次北伐的行动中,我们也能从史料中找到诸葛亮开展屯田工作的记载。

因为屯田工作的顺利展开,北伐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压力得到了一定缓解,也间接减轻了国内百姓的负担。姜维后期的多次北伐行动中,也沿用了“耕战结合”的思路。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耕战结合”的思路可不仅仅体现在了军粮生产上,在南征和北伐的军事行动中,他甚至安排人开荒种菜,让将士们的伙食不那么单调。

标签: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