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科技兴农的力量正在泰汶大地徐徐铺展。一直以来,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力和显示度,有效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泰安市农业科学院践行着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转化成帮助农民增收的、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即日起,泰安日报社开设专栏,讲述科技兴农背后的财富密码。
(相关资料图)
收割、脱粒、粉碎秸秆、归仓……6月的汶阳田上麦浪翻滚,机声隆隆,齿轮转动之间,金黄的麦秆被切割成碎末,均匀洒向田间,饱满的麦粒堆满收割机的储粮仓,源源不断倾倒在运输车车斗内,金黄色大地上书写着丰收的喜悦。
田间地头送技术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14日,30多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丝毫没有阻挡农业人的热情,泰安市汶粮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小麦种植基地里,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合作社理事长庞慧戴着太阳帽,开着电动三轮车风一样穿梭在地头上,望着今年的好收成,她难掩丰收的喜悦:“今年产量不错,在预期之内。”
拿起一个麦穗,在手心里搓开,轻轻吹去麦芒,满手麦粒的清香便散发出来,市农科院小麦所所长钱兆国看着手心里的麦粒说道:“穗大粒多是这个品种的特点,今年长势还是不错的。”
“说不辛苦是假的,但丰收的时候很高兴。”今年49岁的庞慧出于对农业的热爱,从2013年开始成立合作社,后来成立了种子公司,从最初的几十亩地发展到现在的一千多亩,从家人的不支持到成为坚强的后盾,庞慧直言,一路走来很辛苦。
“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选种,这么多品种,不知道怎么选择,什么样的高产,什么样的抗逆性好。农科院小麦专家了解到我的需求后,帮我选种,指导我怎样管理,解决了我开头难题。后来,交流越来越多,有困难找农科院,电话里解决不了的小麦团队就会派人过来。”庞慧笑着说,“除此之外,院里培育了新品种就会告诉我,还经常来田间地头给农民授课,讲解新技术。近两年,我们承担的省里的小麦联合体试验,在种植、设计、播种方面都是钱老师指导的,这些年来,没少麻烦钱老师。”
除了浇水,合作社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管理,省了不少人工。“我们做育种比商品粮每斤能多赚3毛钱,利润比较可观。”庞慧说,“正在收割的‘泰科麦36’和‘泰科麦45’都是农科院自主选育的品种,去年亩产均超过800公斤,‘泰科麦45’还创造了我市小麦亩产最高纪录,同时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益。”
从杂交组配到新品种审定,需要10-13年
“一般我们会选择一个综合性状优良,仅个别性状需要改良的小麦品种(品系或种质)作为母本,选择携带有目标性状的父本进行杂交,然后经历杂种一代、杂种二代、杂种三代、杂种四代、杂种五代、杂种六代……选择下去。”市农科院科研管理科科长王瑞霞介绍,从杂种四代开始表现好的穗行,会上升为品比试验,再经过两年的品比试验,就会送出去参加试验——至此,从杂交到选育已经经过了6-8年的时间;之后,根据不同品系的特征特性及综合表现情况,将品种送出去参加山东省或是国家试验,其中,参加省里小麦品种试验的,一般从参加试验到审定需要4年时间;参加国家试验的,一般从参试到审定需要5年时间。这样算下来,从杂交组配开始,到这个小麦新品系审定,大约需要10-13年的时间。
“育种就要忍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王瑞霞说。育种这项工作是持续的、不间断的、长期的,一个个周期循环往复,大部分时间是枯燥的,“但是,在培育小麦的过程中,更是小麦在培育我、磨砺我的毅力和品德,小麦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像是我的孩子、我亲密的战友。”
攻破育种难题 团队先后育成小麦新品种24个
一个小麦新品种培育成功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团队不断攻坚克难的过程。“育种没有窍门,需要克服一个个难题,啃下一块块硬骨头。”王瑞霞说。
近几年,随着环境的变化,冬小麦从播种到收获,需要经历风、雨、热、寒、病虫等考验,只有抗逆性好的品种,高产稳产的胜算才更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攻克了高产优质跟抗逆育种的协调问题,目前我们育成的小麦品种在高产的基础上,结合抗寒、抗旱、耐热等性状的抗逆性,如‘泰科麦36’为高产和抗逆育种结合,‘泰科麦45’为高产优质和抗逆育种结合。‘泰科麦36’和‘泰科麦45’在小麦生长前期和后期表现出较好的抗寒性和耐热性,今年年前的冻害和5月份阴雨天气对我院新育成的这两个小麦品种影响较小。”钱兆国介绍。
上世纪90年代育种目标以早熟高产为主,本世纪00年代育成小麦品种以早熟超高产、大穗高产和早熟高产优质为主,10年代育种目标进行了调整,以高产、特用、节水、优质为主……市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紧跟大众需求和适应环境变化来适度调整小麦育种目标,从1993年育出第1个小麦新品种‘鲁麦18’开始,截至目前,团队先后育成优质、高产、节水、抗病小麦新品种24个,其中国家审定小麦新品种7个,山东省小麦新品种13个,国审和山东省双审定小麦新品种4个,为促进泰安市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贡献了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有信心培育出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小麦品种,把科技转化为成果,帮咱农民把地种得更好。”钱兆国坚定地说。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马晓艺 隋翔 审核 王天姿】
标签: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