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2023·非常主汛期⑤|“备战+技防”,看一个县级消防救援队伍如何力保平安度汛?

2023-08-05 17:12:27 来源:川观新闻

四川在线记者 赵荣昌 文/图/视频

点位档案


(资料图)

全长约674公里的涪江,在平武县境内达151.6公里,涪江上游的平武,每年汛期都是备受关注的重点点位。因地理和地质原因,当地暴雨常伴山洪泥石流发生。去年7月12日凌晨,平武县木座藏族乡火溪河黑水沟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正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进入主汛期后,专业救援力量的配置和预警监测是重要工作。

平武县消防救援大队开展山岳绳索救援训练。

一线探访

7月下旬开始,绵阳市平武县消防救援大队(简称:平武消防)提高了水域和山岳救援的训练频次:将原本两日一练改成每日训练。“以练备战。”平武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王小兵说,“只有平时多练,才能减少救援现场不必要的伤亡。”

作为去年首批到达平武县木座藏族乡火溪河黑水沟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现场的专业救援力量,王小兵多次回想过当时的情形。“必须要加强水域和山岳救援队伍的专业性。”他说。

这是平武县消防救援大队所有指战员的共识。和很多县(市)区大队级消防救援队伍相比,平武消防每年火警和社会救助类救援任务不算多,但每年汛期却是最难熬的一段时间。如何力保平安度汛?记者进行实地探访。

平武县消防救援大队开展水域救援训练。

主打“实战”

将理论教学点和训练场搬到涪江上

“上游下雨了,但雨量不算很大。”8月4日上午10时,站在江边,王小兵向记者介绍,“江水比平常要浑浊,但水流没有明显加快,水位也没有明显上涨。”

说话间,水域救援的队员们已经将皮划艇等专业装备下了水。但现场却出现了“令人无奈”的一幕:皮划艇连续几次才打燃火。王小兵现场冒了火,“如果这是救援现场,怎么办?!”

记者对王小兵的冒火感同身受。水域救援是一项突发性强、时间紧迫、技术要求高、救援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的救援科目,扎实的水域救援基础训练是锻造过硬水域救援能力的先决条件。

“日常的训练不但要将水域救援与绳索救援技能融为一体、串成一线,还要现场模拟孤岛有人员受伤被困,无法过河,附近也无路无桥可通行等情况,最终现场决定采取何种救援方式。”王小兵解释,“如果发生上述情况,会严重影响救援进度。”

水域救援往往和山岳救援中用到的单绳横渡绳索方式同步进行。当日的训练现场,消防救援人员先将救生引绳用无人机拉向河对岸,并返回用引绳将主索拉绳索固定好,然后沿绳索滑向河对岸,利用扁带制作简易安全带将被困人员营救过河。

负责水域救援训练的平武消防九龙路消防救援站站长杜巍告诉记者,今年汛期,队伍训练主打“实战”,瞄准平武县内水域灾害事故类型,设置了个人技术、团队技术、安全救援、舟艇操作等4大类训练科目。

今年,平武消防首次系统性地将理论教学点和训练场搬到涪江上。“训练期间,队员们按照理论、示范、实操的方式,借助涪江上游绵阳平武段水流情况,向队员们讲解不同水域环境的危险性和应对方法,通过示范示教组织开展舟艇与动力行进、抛投机救援、抛绳救援、活饵救援等科目训练,帮助队员们有效掌握水域救援相关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实战训练中进行实践,确保准确掌握水域救援相关技术要领。”杜巍说。

平武县消防救援大队开展水域救援训练。

技术赋能

完成34处地质灾害点二维建模

“还有一个好消息。”采访间隙,王小兵向记者透露,今年汛期来临前,平武消防用二维建模技术,利用4天半时间行程700余公里,完成平武县辖区人员密集居住区边坡、不稳定斜坡等34处地质灾害点二维(正射影像)建模工作。

据他介绍,本次建模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平台和精确定位系统,一次性获取灾害现场多角度影像信息,并将勘察数据作为基础,使用相应软件将采集信息构建起可视化正射影像地质结构。

何为正射影像?据绵阳市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就是通过数字微分纠正技术,改正原始影像的几何变形,对整个测区进行影像重采样后,使影像视角被纠正为垂直视角而形成的影像图。

“本次建模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平台和精确定位系统,一次性获取灾害现场多角度影像信息,并将勘察数据作为基础,构建起可视化地质结构模型,极大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平武消防将持续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健全防治体系,扎实做好辖区汛期地质灾害安全防范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突发性地质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

“可以通过真实的影像、丰富的色彩客观反映地表现状,更加精准地反映救援现场情况,便于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上述负责人补充说,尤其是此次绘制灾害点正射影像,为灾情研判、救灾指挥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将为生命财产的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标签: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