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怎样理解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热门看点

2023-06-23 17:21:34 来源:个人图书馆-生命的启示

​“向死而在”的理解,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生存论的理解,这也是常规理解方式,其文本依据就是《存在与时间》。但是这个理解是片面的,他没有从存在的角度去理解这里的问题。所以问题描述就是错误的,不是“向死而生”,而是“向死而在”,“向死而生”这个描述就是带着一种生存论的角度去思考。

那么另一种就是从“存在论”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理解的文本依据是《哲学论稿》,只有理解了《哲学论稿》才能理解海德格尔真正的意思。


(相关资料图)

海德格尔在《哲学论稿》的核心在于紧扣存在问题,而要理解这一点,就要理解传统哲学对于“时间”的讨论。

传统哲学对于时间最基本的思路,就是基督教的末世论,时间以直线式的方式延伸,时间是一个空洞的,同质的不断延伸的广延的量。

另一个描述,则是通过回溯性的充足理由律论证,也就是我们通过现存经验出发,通过因果律的勾连,不断地向前回溯,直到回溯到一个绝对的存在者,也就是上帝。上帝通过“道”或“理念”创世,并且通过道成肉身的方式,缔造了万物,最后在末日审判处,上帝将会重回人间。

在这个隐喻中,可以看到几个特点,

首先,上帝是作为“存在者”的方式显现的,他是绝对的存在者,从而有别于一般的有限存在者。

其次,上帝是以道成肉身的方式来实现自身,他的隐喻就在黑格尔的三一式循环中表达出来,理念创造自身,外化自身,道成肉身,最后在绝对精神回归自身。

其三,他的论证基础,是基于现存世界的存在,通过回溯性证明来完成的。

所以,这个基本的思考路径,导致了近代科学乃至于现代社会的产生,因为现代社会的核心,正是通过末世论的此岸化实现的。

而海德格尔继承了尼采的思考,尼采的思考核心是永恒轮回,永恒轮回以瞬间化的方式绽放自身,所以时间不再是以直线式的末世论图景呈现出来,而是以瞬间的,永恒的,轮回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尼采也大力倡导作为大地的意义,“大地”以黑暗的,深渊性的方式呈现自身,所以他是以无基础的基础,深渊性的意志论来发展自己。有别于笛卡尔追求明晰性的确定性要求。

而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理解,着力在于防止把存在理解为存在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就必须抛弃那种回溯性的根据律,而是朝向“无基础的基础”,“深渊性的黑暗”。本有与此-在之间乃是共时性的互感互通,强调本有之锁闭性,他说

<向死而在>始终必须被把握为此-在之规定,这就是说:此-在本身并没有溶化于其中,而倒是相反,此-在于自身中包含着向死而在,而且唯凭借这种包含,它才是完全的、朝向离-基深渊的此-在也就是那种“之间”(Zwischen) , 后者为“本有”提供时机和场所, 并且因此才能够成为归属于存在的。

在这里,死亡进入到奠-基性沉思的领域之中,并不是为了“在世界观意义上”传授一种“死亡哲学”,而是为了把存在问题首先带向其基础,并且把此-在当做离基深渊般的基础而开启出来,把此-在推移入开抛(Entwurf)之中

也就是说,向死而在的真实内涵,就是此-在成为存有之本有现身的场所,去除掉那种主体与客体的支配性地位,而是转化为此在作为容纳者,作为无基础的基础,作为可能性的场域,作为不断颤动着的“之间”,从而抵御技术带来的喧嚣。

而向死而在,就是存有的本质性现身,而此-在的角度,就是让自身成为离基深渊,从而推移入开抛-回抛的运动之中。从而反对传统将“是”视为逻辑规定性的赋予者的身份,打碎传统的形而上学要求。

标签: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