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 >

世界视点!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撒贝宁穿越时空带领大儒郑玄在尼山圣境目睹中华“礼”的传承

2022-12-26 20:18:57 来源:曲阜尼山圣境

册册典籍,钟鼎千秋

12月25日晚8点,央视一套《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三期《礼记》正式开播。本期节目以“东汉经学大家”郑玄为主要人物视角,围绕其一生致力于儒家经籍的研究和传授,回溯中华之礼的形成过程,展现郑玄学礼、重礼、注礼、传礼、践礼的传奇人生。


【资料图】

节目开场戏、结尾戏两大部分进行了特别设计,将这两部分的故事发生地点选在尼山圣境。

跨时空见证《礼记》传承

开场戏中,一位高中毕业班班主任带领学生来到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省济宁市的曲阜尼山,在孔子的注视下,完成一次有纪念意义的毕业礼,从孔子所言“不学礼,无以立”引出本期主题。

郑玄被尊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他遍注儒家经典,构建了一个完备的礼学体系。《礼记》因郑玄为之作注而更为人熟知,不仅和《周礼》《仪礼》一起被后世合称为“三礼”,更位居“三礼”之首。

此次,创作团队将郑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礼记》紧密融合,并在戏剧中展现了郑玄和儿子郑益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戏剧演绎中,郑玄向撒贝宁讲述生平故事,回忆了自己在注《礼记》的同时,如何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位有“礼”的君子。从“梨就是礼,但是礼却不止于梨”的循循善诱,到“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的殷切嘱托,郑玄将“礼”传递给郑益,郑益也时刻用行动践行着“礼”,他的成长象征着《礼记》的注成。

戏剧末尾,郑玄在撒贝宁的带领下,穿越千年,来到尼山圣境,与2000多年后的学子们交谈,见证《礼记》在后世的流传,并通过一句句出自《礼记》的大学校训,感受中华之礼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新颖独特的戏剧设计,让“当代读书人”撒贝宁有些出乎意料:“我以为会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视角演绎《礼记》,没想到是以一个注者的视角来看待这部典籍。”

“礼”之一字,贯穿千古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经由礼治逐步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孔子就曾经把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对高尚道德的渴望,寄寓在一个“礼”字当中。孔子向学生传《礼》,通过孔门后学著述、传承,形成《礼记》。

《礼记》共四十九篇,书中记载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又意味隽永,不只让我们了解到先贤思想,也使我们得以鉴古知今,从中汲取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因此,我们个人的修身养性、人际交往、国家典制,乃至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都属于‘礼’的范畴”。

明礼,渐成生活方式

礼,时为大

这是华夏文明厚重的文化底蕴

也是中国人独有的民族凝聚力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三期《礼记》开场、结尾拍摄地选址尼山,就是因为在尼山,文化是根,明礼是魂。在这里,明礼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主题定位,是尼山文化品牌的独特标识,也是面向全社会倡导的一种时代价值观。

近些年,尼山圣境推进明礼生活方式的全面落地,逐步将明礼融入到文旅化的体验中、生活化的场景中以及休闲化的氛围中,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特色,研发出礼敬先师、大学之道、手读论语等一系列具有仪式感、参与性、体验度的文化体验活动

▲礼敬先师

▲大学之道

▲手读论语

让游客在尼山乐享这个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当代文化、活的文化、可以触摸和感受的文化,真正实现让明礼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重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其成为一个体系完整的产业、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一个引领社会风尚的价值观。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