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数据显示,预计今年1月份全国蔬菜产量超5800万吨,同比增加60多万吨。时值寒冬,春节的蔬菜市场,不仅供应充足而且品种丰富,而如今团圆饭的味道也有了科技支撑,让新年也过得更有滋有味。
(资料图)
西红柿炒鸡蛋,是中国人餐桌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菜之一。而今年春节,可能很多家庭做出来的这道菜,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滋味,这源于一颗颗订制了味道的西红柿。
山东省德州市天衢新区智慧农业产业园技术工程师 付文琦:我们现在想吃什么样儿的番茄,我们就把它种成什么样儿。
五分甜一分酸,是西红柿口感的最佳糖酸比。在山东德州的这座单体玻璃温室里,30多万株订制口味的西红柿正在生长。
根据科研者们记录的植物档案,我们还原了西红柿的生长:
一颗种子种下,当日积温达到88℃,湿度达到90%,敏感的幼苗萌发了,藤蔓每天攀爬2.5厘米;果实孕育而出,每天8小时的阳光沐浴让它更健康地走向成熟。
每时每刻的生长律动,如何精准调控?在这占地33.6公顷的植物工厂里,我们解析了西红柿的一天:
糖分的形成,关键在水肥和光照:当太阳升起,辐照传感器便时刻追踪,累积光照达到每平方厘米100焦时,灌溉系统自动触发,三分钟之内对所有的植株浇灌100毫升营养液。
二氧化碳浓度关联着植物的产量:当风来到,风速、风向传感器感知了风的力度和方向,天窗变动角度,内外空气定时定量混合。
温度的变化决定了果实的发育进程:临近中午,温度升高,湿度下降,气象盒子传感器接收信号,遮阳幕布随即合拢,高压喷雾洒下增加湿度的甘霖。
夜幕降临,水肥机定时定量灌溉,地热风管机启动,带来温暖,抵御夜间的低温。
付文琦: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我们温室就有685个,1700多个控制器,它们每天都能产生2000多万条数据,可以说我们是在用科技为植物生命成长设置阳光雨露的“最优解”,可以让番茄的口感提升得更好,使我们的产量提升3倍到4倍。
这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也就是蔬菜产量连年排名全国第一的山东的秘密。卫星望去,这里的每一个蔬菜重点产区,都有着大片闪耀着光芒的大棚,科技带来的改变几乎也体现在每一座大棚中,传感器、无土栽培、人工智能、物联网……最大化地让农业种植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让在沙漠、戈壁、贫瘠土地上种植蔬菜成为可能。
雄安新区,新的一年,1300亩土地被规划成未来的蔬菜基地,大棚正在火热建设中,而500公里以外的一间实验室里,各类传感器搭建起的精密感知系统,模拟出雄安的环境条件,已经开始为即将生长在那里的蔬菜提前“探路”。
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副主任 孙明:通过模拟当地的气候,在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服务。对于现代种植来说,科技与自然的结合也许是最好的结合。
今天,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碰撞出全新滋味。食物会更香甜,在安徽,草莓品种有了数字模型,也有了可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的种植数字方案;口味会更香浓,在黑龙江,智慧牧场出产的一杯牛奶里,写入了170兆生产数据,从饲喂、产奶,到运输、加工等全程可追溯;也会更多元,在我国有117个乡村正在火热进行数字农业试点、316个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在不断探索。突破四季的限制、突破土壤的制约,让更丰富、更美味的食物传递家的味道。
标签: 定时定量 什么样儿 家的味道
参与评论